原來淺部真菌是生活病原真菌,漲知識了
淺部真菌是指相互密切有關的一群皮膚淺表寄生或腐生真菌,它們可以侵犯皮膚,或皮膚附屬組織,如毛發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質,毛發和甲板的角蛋白組織中,引起淺部真菌病,簡稱癬,包括頭癬、體癬、股癬、手癬、足癬等。
關于癬,日常生活中,人們口頭中的“癬”其實是一種泛指,包括多種皮膚病(可以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內分泌、免疫等多種原因引起),但在現代醫學中關于癬一詞,通常系指淺部真菌病而言。淺部真菌可分為角層癬菌和皮膚癬菌,對應著淺部真菌病(感染)進一步可劃分為由角層癬菌引起的淺表真菌感染和由皮膚癬菌引起的皮膚真菌感染,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前者腐生于角蛋白組織,通常不引起組織的炎癥反應,而后者寄生于角蛋白組織,破壞組織結構,發病時有免疫反應。皮膚癬菌作為淺部真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皮膚癬病的罪惡“元兇”,其大約有40多種,可分成3個屬:毛癬菌屬(代表種紅色毛癬菌)、小孢子菌屬(代表種犬小孢子菌)和表皮癬菌屬(代表種絮狀表皮癬菌),它們都屬于子囊菌門。
相對于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和煙曲霉等深部真菌感染而言,淺部真菌感染雖然并沒有那么高的致死率,但淺部真菌感染(病)卻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世界范圍內發病率20%~25%,且近年來,隨著糖尿病、艾滋病和期官移植患者的增加,以及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發病率持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