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血清的主要應用領域
大鼠血清是由健康大鼠血液經無菌采集、分離和微孔過濾等工藝制備而成的澄清液體,不含溶血、異物、細菌、真菌等污染物,廣泛應用于細胞培養、免疫學研究、藥物研發、疾病模型建立及生化實驗等領域。
制備工藝
采血方法剪尾采血:適用于少量采血需求。將鼠尾浸入50℃溫水或用酒精棉球擦拭,使血管充盈后剪去尾尖(大鼠3-5mm),血液自由流入試管。每只大鼠可采血10次以上,每次0.3-0.5ml。
眶后靜脈叢采血:操作者固定大鼠頭部,捏緊皮膚或輕壓頸部兩側使眼球突出,用毛細采血管從內眼角45°刺入靜脈叢,后退并吸出血液。技術熟練時可重復采血,每次約0.5ml。
腹主動脈采血:適用于大量采血需求,但操作復雜,需專業人員操作。
分離與過濾采集的血液加入抗凝劑(如肝素)后離心分離,吸取上層血清。
通過0.22μm或0.45μm過濾器去除細菌和雜質,部分產品經3次0.1μm過濾以提高純度。
部分血清需經脂質萃取和含NaN?的PBS溶液透析,以改善透明度。
保存與分裝過濾后的血清分裝至無菌試管或西林瓶,加入防腐劑(如二甲基亞砜或青鏈霉素)后密封。
長期保存需置于-80℃冰箱,短期使用可存于-20℃(避免超過1個月)。解凍時采用逐步解凍法(-20℃→2-8℃→室溫),并輕搖混勻以減少沉淀。
主要應用領域
細胞培養作為天然培養基添加劑,提供細胞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和生長因子。
適用于原代細胞培養、傳代細胞培養及病毒疫苗生產。例如,在大鼠大腦皮質神經元原代培養中,無血清培養體系結合5-氟脫氧尿嘧啶可獲得高純度神經元,是研究神經系統疾病的理想模型。
免疫學研究用于抗體檢測、免疫印跡、免疫組化等實驗,研究免疫系統的功能和疾病機制。
作為封閉血清,降低實驗背景,減少假陽性結果。
藥物研發評估藥物毒性和代謝過程,幫助了解藥物在體內的安全性和作用機制。
用于藥物篩選試驗,觀察藥物對特定生物過程或生物標志物的影響。
疾病模型建立通過向細胞培養基中添加大鼠血清,模擬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生理環境。
用于研究腫瘤、炎癥、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
生化實驗含多種酶和代謝產物,可用于酶活性測定、代謝物定量等實驗。
用于基因表達研究,通過分析血清中的mRNA或蛋白質,研究基因的表達情況。
使用注意事項
避免反復凍融:解凍后應盡快用完,若需分裝,應無菌操作并冷凍保存。
防止溶血:采血時避免紅細胞破裂,確保血清為黃色清液。
控制采血速度:抽血過快易產生氣泡,影響血清質量。
去除沉淀:解凍后若出現沉淀,可離心去除(不建議過濾,易堵塞濾膜)。
熱滅活處理:若需滅活補體系統,應嚴格按56℃、30分鐘處理,避免高溫導致沉淀增多。